中国物联网相关产业2011年可以达到2000亿币的规模。之所以,对于物联网这么有信心,邓 中翰认为物联网就是把信息化渗透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的一个方式。物联网距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物联网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信息化的办 法来提高效率,确保运转稳定和安全。涉及到自动控制、信息化、网络应用等,类似于国家级大型的电网、交通枢纽方面的控制、以及高铁领域都是互联网的应用, 可以说物联网无处不在。 智能交通示范工程已于2009年正式启动,数字摄像机、智能信号机、光纤线路、无线地磁传感器等一系列现代化信息传输设备已陆续安装在惠山新城36平方公里内的主要路口和路段;无锡机场防入侵物联网一期工程、感知博览园一期工程、感知水利等12个应用示范项目已经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感知环保、感知电网、感知交通等27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但有关专家仍指出,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的普及表明政府对物联网投入很大,但是普及应用示范项目并不代表市场的形成,真正要实现产业化、商业化的应用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3月14日,为期近半月的全国两会在北京闭幕。会议期间,物联网依旧是国家领导人和代表委员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长远来说,物联网的发展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会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从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我们不难发现,事隔一年,再度聚焦两会,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任务已经从"加快研发与应用"升级到"促进示范应用"。从天安门上的异形巡逻车到大会堂进门安检门,我们意识到物联网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我国多个城市在2010年先后启动了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标志着物联网发展在中国已渐渐从概念炒作进入了务实阶段。但作为未来一个全新的万亿级信息产业,物联网实现大规模应用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记者在无锡为期一周的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这一观点。
究其原因,他们指出,目前制约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因素有三:缺失行业标准、缺乏相应的支撑技术且成本过高、缺乏成熟的商业环境。
所以,尽管成都、杭州、上海、天津、无锡等多个城市在2010年出台的物联网规划均明确指出物联网要在多个领域有所应用与突破,特别是在无锡市,惠山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副主任王汇联就曾在记者采访中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长期的过程,这其中核心技术的培育和掌握是关键中的关键。”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主任周立军坦言,科学的产业态度应该是发展一代,关注一代,培育一代,物联网在无锡的产业体系中已由关注升级到培育。
无锡新区管委会某领导也在谈及“物联网产业化”时说:“物联网很多东西描述起来很好,但很难产业化。其中商业模式是制约物联网大规模应用的重要要素,因为物联网的复杂度超出当初的想象。物联网产业是一个综合解决方案,必须由政府来推动支持才行。无锡新区对物联网的态度已经越来越谨慎和务实。”该领导还将物联网分为两大派:学院派和市场派。在他看来,学院派的代表则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刘海涛。
据悉,作为国家973物联网首席科学家,刘海涛认为,推进物联网产业化进程,他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多年来,他在致力于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化研究的同时,也为物联网产业化做着积极而有益的探索。仅在去年,由刘海涛领军的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就完成了上海世博会防入侵物联网系统工程的建设,并推动无锡西泾变电站和扬州何桥变电站智能电网物联网示范、感知博览园等多个大型物联网示范应用工程。该院还申请并启动了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传感网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组建;并成功申请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03专项2011年的传感网总体课题、物联网总体课题、测试验证课题以及包括智能电网物联网、防入侵物联网等各种应用示范课题。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国内众多城市一哄而上发展物联网的现状,已有专家提醒说,即使是新产业、新技术,“跟风”上项目也可能因“重复建设”陷入困境。“物联网影响范围极其广泛,并且确实得到政府重视,甚至很多地方从村长到省长都对物联网感兴趣,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物联网,其实多数人并不明确。我经常接到一些地方政府领导的邀请和来电咨询,征询我城市该如何发展物联网,我是喜忧参半。
喜得是各地都在进行战略布局,忧的是有的省市比较盲目。我国发展物联网要走对路子,才能提升我国整体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各地也要科学地搭建物联网平台,发展物联网不怕等不怕慢就怕乱。”刘海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