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正受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及组织的关注。
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保健费用的提高,促使临床向自助保健方向转变。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家用医疗设备市场预计在2009年150亿美元电子设备消费的基础上,将在接下来的5年内实现9%的复合年增长率。这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电子医疗产品在过去30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80年的可植入式去颤器、1982年的血管修复术及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冠状动脉支架等发明可看出,科技对医疗装置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医疗专业人员能够不断提升治疗的精确性及确定性。
如果说过去30年中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医疗产品的发展,那么未来20年,科技创新将更加有力地推动电子医疗产品的发展,从而引领医疗向个体化方向发展。
若要预测未来医疗的趋势,最好的方法是了解现今创新的情况。许多将在2029年成为看护标准的技术目前已引进医学界,临床试验、美国FDA许可、医学研究补助及其他因素将使得这些创新在全世界被广泛采用与实施。
在个体化医疗、可植入装置及光学技术等方面将出现某些显著的变化。然而,若要有效地部署及管理这些医疗解决方案当中的无线装置,就必须着眼于装置在互动上的网络规模、传输的数据量、整体装置尺寸及所需传输范围。
医疗解决方案目的的临界性是免除干扰影响的重要因素。虽然无线局域网络、蓝牙低功耗技术等无线接口本身可用于较大规模的网络运作,而且该项低功耗技术能改善原本蓝牙技术所采用的多项组件,然而,装置操作环境中的干扰范围与数量会使得这类界面无法用于某些应用。因此,许多可植入装置及重要看护装置都需要专属的解决方案,以便对电磁干扰、灵敏度以及范围等需求提供更好的控制与认知。
个体化医疗
现今的社会有“疾病看护”体系,但没有健康看护体系。在未来的15~20年,技术创新会将更多保健、早期侦测及预防方面的投资与责任转移到消费者一方。
在未来20年内,全世界绝大多数的人口将能自行使用具备成像及非成像功能的诊断装置检测自身的健康状态。例如,胃调节器可植入人体内治疗过胖及酗酒等疾病;数位创可贴可用来监控伤口状况,并反馈感染迹象;马桶内建的高效能传感器可持续测量大小便中的细菌数,并警告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发生。而这些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手机可作为一个强大的平台,能根据预定参数向个人及其健康看护服务人员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未来20年内,在糖尿病患者出现实际症状之前,他们的手机或许可以预先向病患和医生警告糖尿病性休克的发生。目前已经有数百种不同的应用可通过医疗技术帮助病患监控其健康状态,并进行自我看护。
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灵活性与机动性,是大多数病患看护系统的主要特点。通过以太网络或无线网络等接口,能使医院内及病患家中所有的设备形成网络。现今的接口能够让医生运用医院内部网络或病患的家庭安全系统或手机,从远程联机到病患身上配戴的无线传感器,而这整套系统是运用以太网络或医疗呼叫中心持续监控病患的居家情况。除了耗电量之外,数据速率及范围是选用无线接口时必须考虑的另外两项重点。2.4GHz的高频率范围提供涵盖全球的多通道高速数据速率及负载周期。但是低频率可增大信号范围,对于多通道的全面监控,其范围可局限在固定位置,而数据速率可增加至最大。当监控多个传感器时,范围则会比数据速率更为重要。总之,解决方案的选择必须符合系统耗电及数据传输等需求。
可植入机械装置
未来20年内,全部的可植入装置将使用电子装置提供非侵入性评估。例如,现在的心脏手术支架只能用来疏通动脉,未来的支架将在其壁面加装采用无线射频辨识技术的传感器,只要将感应棒扫过病患的胸部,就能以无线方式取得血管状况的反馈。
含有传感器的人造磁盘将植入病患的臀部、脊椎或膝关节,以便以非侵入性方式监控该部位受力的大小,并判断植入装置是否正常运作。如果受力过大,或者植入装置未正常运作,传感器会先行警告病患及健康看护服务人员,从而及时做出调整。
现今的高效能传感器并未广泛用于医疗装置,这是因为人体内的蛋白质及免疫系统会攻击这些装置,使得这些传感器无法发挥长期效用。在未来的20年,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创新技术将用来避免人体将传感器视为异物。对于所有可植入装置而言,生物材料的兼容将变得至关重要。
光学技术
不久的将来,光学相关技术将使得医疗专业人员得以观察人体组织的化学变化。如应用某些光的吸收及反射属性呈现出人体组织后,医生便能够以非侵入性的方式迅速、轻易地区别正常组织与癌症前期组织。该技术特别适用于观测食道、皮肤及口腔的危急状况。
光谱学在未来20年将广泛用于直肠息肉的早期侦测。将直肠光学探针插入病患体内,以判断是否有直肠息肉及是否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目前,每年进行的结肠镜检查超过1亿次,而此技术最终将减少病患的非必要性医疗步骤次数,进而降低健康看护成本。同时,探针的非侵入性将有利于不愿进行结肠镜检查的病患进行预防筛检,以确保身体健康。
另一项未来的光学技术是运用长光波进行皮下组织的医疗影像。此技术将用于腹腔镜手术中控制静脉之前的血管检视,以区分神经及血管等。所有这些技术将运用电子装置、雷射及LED等光电装置。
医疗信息化进程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的几年中,医疗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受到明显驱动,而改革政策的变化,也让一些小型医院没有更多的投资能力。近来公益化的改革倾向,有益于改变过去的投资格局。
从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来看,不同规模医院IT应用的层次性依然明显。总体上,级别高的医院平均IT应用水平高于级别低的医院。
大部分三级医院及部分先行的二级医院,已基本完成第一轮HIS系统建设,部分先进的三级医院已进入HIS系统整合阶段;而大部分一级以下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正处于建设第一轮HIS系统的过程中。
PACS/RIS系统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基本类似,不过应用该系统的医院数量总体上更少一些。在部分先进医院,包括PACS/RIS、LIS在内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或称一体化HIS系统)应用相对成熟。同时,移动信息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正进入医院信息化的应用中。
公共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启动,2006年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卫生领域的综合应急系统规划,也进入了卫生部的工作中。
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疾病预警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等,已在全国少数先进城市开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