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新能源汽车规划难产原因分析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明确指出,“着力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同时,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相关前沿技术研发,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发展。”

    在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的情况下,2011年将有更多的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进入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的探讨将进入深水区,也将进入高速挡发展。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2011年,国内外各大品牌将开始发力,加大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力度,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以及投放。

    2010年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已经说了不少多少次了。从最初的9月底出台,到年底出台,每一次似乎看上去和我们都很近。但是直至2011年1月,规划仍未台?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难产?按照此前主管部门的口风,发展新能源汽车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吗?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克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每个产业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细则。

    谁是拦路虎?

    财政补贴资金不足?按照《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未来十年,中央将投入上千亿元,用于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该不是,上千亿元的资金,主管部门并非拿不出来。

    那么社会分配不公,引发不平?——有可能。因为按照2010年5月,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城市,将给予纯电动汽车6万元的补贴。如果加上各地出台的地方补贴政策,累计每辆车最高可补贴12.3万元。

    在这则消息出台前,业内就已经对此诟病。买得起这些车的人,或者说买得起车的人,应该都是有钱人。为什么要拿公共财政,去补贴有钱人?当今在房地产市场,还兴起经济适用房风,以补贴社会低层。为什么汽车消费要搞特殊化,要保护有钱人的利益?

    当然这绝不是难产的唯一理由。汽车企业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也有自己的看法。长期看好!短期看别人。自己?会做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投资或押宝新能源汽车,免谈! 

 

    但规划恰恰与此相反,来了个大跃进。《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以上。

    这可能吗?多数企业认为不可能!但面对上级部门,他们的反对声音不会太响,只能理性地说,“如果补贴到位,不排除市场迅速出现的可能性。”这全是太极招术。

    难产的另一个原则,可能和新能源汽车路径选择相关。2010年前,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方向问题,业内常提到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现在,混合动力汽车几乎被排斥在外了,3000元的补贴能解决什么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待遇和节能的传统汽车相同。这显然不公平。毕竟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发投入远远高于节能汽车。

    被打了一闷棍的汽车企业咋办?只能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呼吁政策考虑混合动力汽车,另一方面也开始投入纯电动汽车。老实说,从投入到产生效果,即使不考虑市场启动,正常的技术研发到量产,没个三五年下不来。(当然,那些具有特异功能,习惯走捷径反求的企业不在其列)

     现在摆在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等待,等适用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技术获得革新,实现对传统汽车的功能超越,再推向规模化。另一种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搭建起商业模式平台,产业先行,逐渐提升其功能。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充电站均将迎来高速发展。其中动力锂离子电池上游产品将成为最大受益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