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眼看越来越旺,但是就当前来看,新能源在中国的需求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旺盛。专家曾经指出,目前我国对新能源的需求还比较低,但是供给却很大,其中大部分都作为出口,所占比例在40%-50%。一旦企业一拥而上,国内需求又跟不上,新能源的泡沫就很可能会出现。
2011年新能源产业的新机会在哪?资本的嗅觉最灵敏。
整个2010年,投资机构不停挖掘新能源领域尚存的机会,并在产业链的上游找到了新宠--新能源材料。在他们追逐的名单中,包括了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LED芯片蓝宝石衬底材料等……
一位投资人士如此预言2011年的投资机会:“光伏设备、风能主机都已产能过剩,新能源材料领域则机会尚存。”
风投集中抢滩
何谓新能源材料?目前行业尚无统一定论。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咨询顾问唐建茂介绍,一般而言,新能源材料是指在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所需要的关键性材料,包括太阳能光伏材料、核能材料、生物质能材料、储能材料(包括各种动力电池材料等多种材料)、风能材料等领域。
若以功能为标准,新能源材料则包括了新能源行业的技术材料、能量转换与储能材料、节能材料三类。
现在,这一并没有明确界定的领域,成为了投资方的香饽饽。
张磊(化名)是某大型国有投资集团高级投资经理。他所在的投资机构跻身国内投资机构前列,而本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投资经验丰富。一段时间以来,这位资深投资人的兴趣正在转移,从传统的风能及太阳能等产业的中下游延伸至上述材料领域。
正极材料,正是他当前的投资兴奋点之一。正极材料属于典型的新能源材料,是制造动力电池的关键性材料。而处于产业链中游的动力电池,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随着低碳经济兴起,动力电池也被认为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勃兴的关键,同时是“新能源储能难题”的解决方案之一。
目前,动力电池行业整体尚处在探索阶段,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更是多种多样--包括磷酸铁锂、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等在内,各种技术路线皆有拥趸。
“哪种技术路线能够成为主流尚不明确。”作为该领域的投资者,张磊直言。但即便如此,资本的热情仍然高涨。据张磊观察,其中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已经吸引大量风投涌入,投资价格也被炒了起来。
有业内人士估算,若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到2020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0万辆”目标,需要正极材料52万吨,负极材料41万吨,电解液40万吨。
而赛迪顾问于2010年年底发布报告称,2009年全球正极材料的销量为3.76万吨,其中中国的销量占47.87%,为1.8万吨。
这意味着在新能源材料领域里,仅正极材料一个行业,其国内市场规模可能在十年间扩大数十倍,由此带来的机会巨大。
市场慢热投资须谨慎
诸多利好刺激,2011年,新能源材料行业将会迎来大发展吗?
张磊判断,行业发展和投资增速不会很快。比如说,他参与投资的正极材料项目还处于初创和研发阶段,技术路线尚未很明朗,未到大规模的投资阶段。但他同时举例,节能材料领域有一家研发技术7年后终获成功的企业,最近即将上市。
唐建茂也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认为当前能算作是投资新能源材料的好时机,但投资者最好深入把握行业后,慎重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
“这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唐建茂提醒。
最大风险来自政策。从长期来看,国家的发展战略必定是要从中下游向上游延伸,鼓励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但业内人士提醒,近期规划和上网电价对产业的影响也须仔细分析。当前,行业正在等待更具体的政策信号。
“发改委、科技部正在制定具体的产业规划,以及几大重点领域的扶持措施。2011年上半年或许能够出台。”唐建茂透露。唐建茂曾悉数参与国家发改委新材料产业化“十五”专项实施总结评价、发改委“十一五”重点发展领域研究和专项实施方案编制,也是“十二五”新材料领域预研学者。据唐建茂介绍,科技部的规划可能重点培育三大领域的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可能贯穿其中。
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另一个风险在于,企业是否具备持续的研发能力,能否确保技术短时间内不会被淘汰。跟即时投入运行的能源设备不同,新能源材料进入市场后并不会马上被市场接受。“即使再有优越性的新材料,替代旧材料也需要一段时间。”张磊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