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年度产品创新与应用创新的风向标与大检阅,第五届“中国芯”评选结果隆重揭晓,年度最佳潜质奖与市场表现奖各有归属。
负责“中国芯”评选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集成电路部副主任衣丰涛表示,第五届“中国芯”评选企业提交参选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又有很大提高,产品形态覆盖了应用处理器、射频、基带和传感器等领域,从中可以看出五年来“中国芯”参选产品的含金量在逐年提高。
据了解,第五届“中国芯”评选共收到42家企业49款产品参评,来自半导体行业协会、核高基等业界有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以及整机应用领域的20多为专家参加了评审。
衣丰涛表示,“中国芯”整体水平的提高,正是自2000年“18号文件”引领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繁荣十年真实写照。
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0年设计业销售收入仅有11亿元。2009年设计业销售额达到269.9亿元,比2000年增长近25倍。
中国的芯片产业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起步,其后由于受到种种波折,逐渐被国际上拉开差距,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加速追赶,但由于扶持财政分散,缺少龙头企业拉动,芯片业的整体实力至今仍落后美国一代(2年)甚至更多。
2000年,国务院公布18号文,加大对芯片业的扶持力度,是当时所有行业中最优惠的扶持政策。其时,无论行业内部,还是分析投资机构,都对中国芯片业充满期望:对2010年之前的市场年均增长率,没有一份市场预期低于30%,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速。
政策的优势与产业前景的“光明”,在地方政府眼中,等同于一条以高新技术产业提升GDP的“赶超捷径”。
一场疯狂的锦标赛就此拉开。芯片与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产业一起,迅速掀起中国继彩电、冰箱和汽车之后的第三次重复建设浪潮。
在2001年,向原信产部提交上马芯片项目的申请中,从芯片厂商到整机厂商,从家电企业到贸易公司,甚至连食品等不相关行业的公司都匆忙杀入。
其时,全国大城市几乎言必称“硅谷”,芯片更被地方政府竞相列为引资扶持的“一号产业”。英特尔、中芯国际等知名厂商在地方的投资,也成为各地政府全力争抢的“一号工程”。
刺激之下,地方引资的优惠被用到极致:除了18号文、西部开发等国家扶持政策,地方政府还出台各种地方优惠,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都要让路于“一号工程”,甚至还以“超常规办法”提升地方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