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的传感器市场在不断变化的创新之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一些传感器市场比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平传感器已表现出成 熟市场的特征。有关专家指出,传感器领域的主要技术将在现有基础上予以延伸和提高,各国将竞相加速新一代传感器的开发和产业化,竞争也将日益激烈。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测量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从宇宙开发到海底探秘,从生产的过程控制到现代文明生活,几乎每一项技术都离不开传感器,因此,许多国 家对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如日本把传感器技术列为六大核心技术(计算机、通信、激光、半导体、超导体和传感器) 之一。在各类传感器中压力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灵敏度高、稳定可靠、成本低、便于集成化的优点,可广泛用于压力、高度、加速度、液体的流量、流速、 液位、压强的测量与控制。除此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水利、地质、气象、化工、医疗卫生等方面。由于该技术是平面工艺与立体加工相结合,又便于集成化,所以可 用来制成血压计、风速计、水速计、压力表、电子称以及自动报警装置等。压力传感器已成为各类传感器中技术最成熟、性能最稳定、性价比最高的一类传感器。
在机械制造中,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机械制造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在于机床的运行中,传感器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传感器在机械制造中是不可或缺的物件。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传感器行业也得到了大提速,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日渐普及,传感器市场再次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经过近十年对国外传感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现阶段,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传感器生产能力,研究开发领域由单一的品种扩展到光敏、热敏、力敏、电压敏、磁敏、气敏、湿敏、声敏、射线敏、离子敏、生物敏等传感器类型,主要产品研制领域与国外已经基本相当。但每个行业的发展都不会是完美的,都会有一些瑕疵存在,不过了解瑕疵,或许能给行业大发展带来更多动力。让我们共同看下传感器行业都存在哪些问题吧!
本土企业规模偏小受国外产品冲击严重:我国从事敏感元件与传感器研制生产的院校、研究所、企业有1300多家,但研制、生产综合实力较强的骨干企业较少,仅占总数的10%左右。国内市场受到国外产品的冲击十分严重,上百家的国外传感器产品的国内代理商,使洋货在国内传感器市场占有主要份额。
技术重复跟踪自主技术创新少:我国目前很多企业都是引用国外的元件进行加工,自主研发的产品少之甚少,自主创新能力非常薄弱。甚至许多企业仅停留在代理国外产品的水平上,发展空间捉襟见肘。国产传感器企业按照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惯性发展至今,在技术上形成了“外强中干”的局面,不仅失去了中高端产品市场,而且也直接导致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十分严重。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国产产品只能模仿别人的外形,即使这样,由于技术水平低,模仿产品的灵敏度、精度和可靠性也差强人意。
产业化技术水平低:我国对传感器技术研究开发阶段的资源投入相对比较重视,但却相对忽略了产业化基础性的开发,对产品化、商品化的基础技术的开发严重滞后,材料、制造工艺和装备、测试及仪器等相关和配套的共性基础技术相互脱节,制约产业化的进程,与国际水平相比落后10-15年。
本土传感器稳定性有待提高
北美轿车用传感器需求以每年10%的增幅连续增长,至2007年年底将发展到45亿美元的规模。其中,汽车侧翻传感器的使用将会增加,预计2003~2008年侧翻传感器模块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2.3%。
随着中国车用传感器规模不断扩大,本土企业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在精度和可靠性上取得突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技术分会秘书长何玉军告诉记者:“汽车传感器是支持很多汽车零部件巨头的基础。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材料、设计、工艺等 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能够生产出很多基本的传感器,但是在精度和可靠性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是有很大差距,很多先进技术,特别是传感器的新设计原理和核心模块 技术,还是由国外公司掌握。目前国内企业自主开发相对较少,主要还是跟在国外后面,这明显说明企业在研发上投入不足。”
传统上,车用传感器的市场是以OEM模式运作,并通常不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因此,汽车制造商与第一供货商具有决定相关传感器规格的权利,换句话说,对于传感器的供货商而言,汽车制造商与第一供货商就是他们的客户。
中国传感器市场快速发展,得益于车市的快速发展。目前,一辆普通家用轿车上大约安装几十到近百个传感器,而豪华轿车上的传感器数量可多达200 个。 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突破720万辆,其中乘用车突破500万辆。2007年国内汽车销量将超过800万辆,车用传感器的销量也会水涨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