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这个曾经作为霓虹灯的代名词,却在彩电领域是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进入的2010年,LED液晶电视更是成商家必推买家首选。然而在LED液晶电视刚刚在市场普及之时,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已被认定为取代LED的新一代平板显示主流技术。我认为“目前,OLED技术仍在起步阶段,中外企业谁撑握了OLED大尺寸化及成品率的技术,谁将抓住OLED电视先机”。
OLED发展现状及应用领域
OLED照明产品虽仍处研发阶段,但其优势仍不胜枚举,不但具备可弯曲、柔软等特性,在薄如糖果纸的OLED照明上任意打洞,也无损其维持正常发亮,甚至可以任意裁切,也因此往后就能免于打破灯泡一再发生。
另一方面,就技术层面而言,LED发热量大,需要散热机制,但OLED照明却不需要。若观察OLED灯与荧光灯一起点亮情形,可以发现荧光灯温度会从室温升高至50℃;OLED灯点亮后温度仅从20℃升高为30℃,可免除使用者烫手的危险,较符合安全考虑。
OLED灯在透明度及散热效果、薄型化具有较高产品优势,LED目前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且量产,但发光效率与使用寿命比OLED差(图2)。整体来看,OLED灯的优势在于具备高发光效率,适用于大面积面光源,开关速度快,而针对灯源所呈现的区域性现象,如欧盟地区偏好暖色系光源,亚洲地区,如日本、中国等地则喜欢较为明亮的白色光源,OLED灯也能调整颜色符合各种颜色需求。再者,材质柔软、易于裁切、造型轻薄,及低驱动电压等特性,相当符合环保要求。
然而,具备多种优势特性的OLED灯为何仍未量产,主因在于亮度、使用寿命与发光效率三大问题。一般照明需求须达到1,000cd/m2亮度以上,但OLED灯未达此标准,仍须增加其亮度,且提高发光使用寿命达10,000小时以上,发光效率则必须提高至30lm/W.再者,制作量产时仍须注意整面亮度均匀度及演色性(CRI),演色性越高,视觉所看到的色彩才越真实,因此,CRI必须做到八十以上,此外,售价也须降低,才能在市场普及。
OLED产业发展进程
由于OLED灯可望成为未来照明的新主流,不少厂商也积极投入研发,专家指出,欧洲、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地都采用项目方式进行研究。项目研究主要以高效率与高寿命为研发主轴,如欧洲OLED100.eu项目,更值得注意的是,为求OLED照明早日商品化,欧洲OLED100.eu项目甚至将价格也列入研发考虑中。强调每秒平方OLED照明售价为100欧元,促使OLED照明具备市场竞争价格。参与此项目的厂商包含西门子(Siemens)、Frauhofer、IPMS、飞利浦、欧司朗等,其中不乏国际照明大厂,而这些厂商甚至还包含上游材料商与设备商,足以见得OLED照明增长力道。
LED虽然是目前发光效率较高的照明光源,但美国预测,LED发光效率的增加已渐趋缓,OLED照明发光效率即使量产时间比LED晚,颇有迎头赶上的趋势。
但美国预测2010年后OLED照明可真正量产,于2016年赶上LED发光效率。
专家解释,全球投入OLED研究的厂商,根据统计约五十六家;其中,二十七家厂商投身材料的提升,占整体投资厂商48%,如此高比例数据也突显材料提升的困难性,而欧司朗、飞利浦和通用等国际照明大厂则投入专利等知识产权布局。
OLED照明独特优势适于多种应用情境
专家进一步解释,OLED灯必须找出独特的照明市场,才有市场发展性。国际大厂欧司朗把OLED灯应用在玻璃基板上,可将整片OLED灯组合为一个台灯,或组成面光源的照明。通用则专注于软性的OLED灯,于2007年12月发表软性OLED照明相关产品,甚至于圣诞节时,将其产品缠绕成圣诞树形状,显示不须利用LED或灯泡当作圣诞树的灯源,可以轻薄、柔软的OLED灯代替。
在应用情境方面,OLED灯可以用于抽屉中,打开抽屉便会亮起,以便于寻找东西;或者也能运用于镜子上,将OLED灯装置于镜子外侧,用于补光以利补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