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液晶面板一直受到日韩系电视生产厂商的控制。此次价格下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生产厂商成本过高的问题,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缔元信家电分析专家毛启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是此次液晶面板价格下调,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第一时间遭遇影响,却正说明国内电视生产厂商的‘七寸’——没有掌控核心技术,才导致一旦外资企业有风吹草动,国内企业便第一时间受到牵连。”
平板电视提前“跳水”
平板电视的价格终于没能等到国庆,在三伏天就纷纷开始“跳水”。
“目前,许多彩电厂家仍然有数量可观的高能耗产品库存,再加上旧款打折销售为新品上市让道等多重因素叠加,此番提前到来的促销热潮,使得平板电视价格降幅高达30%,”苏宁电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次平板电视价格战的提前到来以及大幅跌价,与近日盛传的“液晶面板价格下降约17%”不无关系。“液晶面板是电视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电视生产链条中关键的上游环节。因此,液晶面板价格的大幅跌落,必然导致平板电视整机价格的下跌,”资深家电问题研究专家刘启明分析道。
而液晶面板价格的明显下调,与近日国际液晶面板市场的变动关系密切。据8月7日消息,由于“一些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的面板公司联合操纵国际液晶面板市场价格10余年”,美国纽约州对此提出“反垄断”的“公诉”:认定这些面板巨头合谋操纵价格,导致下游企业、消费者支付了高费用。
“由于我国反垄断法律机制有所欠缺,很难通过反垄断诉讼追究这些液晶面板巨头的责任”,但是,“最近上游液晶面板价格的下跌,与此起公诉有绝对关系,”刘启明对记者说,“但如今的问题是,此次液晶面板价格下跌带来整机跌价潮的提前到来,使得厂家面对大量尚未消化的库存而措手不及”。
墙外风潮墙内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关此次平板电视“价格战”的情况,国内外领军的电视品牌生产厂商均不愿对此做过多评价。“毕竟,降价本身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并非好事,我们只能尽量做调整,”一位不愿具名的彩电厂商高层对记者解释说。
实际上,液晶面板价格“跳水”于国内电视生产厂商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有利的。“长期以来,液晶面板一直受到日韩系电视生产厂商的控制。此次价格下调,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国内生产厂商成本过高的问题,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缔元信家电分析专家毛启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是此次液晶面板价格下调,国内平板电视市场第一时间遭遇影响,却正说明国内电视生产厂商的‘七寸’——没有掌控核心技术,才导致一旦外资企业有风吹草动,国内企业便第一时间受到牵连。”
早在今年5月份,曾有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召集中国电视生产企业到伦敦去起诉LG、夏普、三星等全球液晶面板等“生产大户”,试图击破其组成的全球液晶面板价格垄断联盟。“但是除了委托我们的企业很少之外,客户企业甚至希望我们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该律师事务所律师郝俊波说。
国内电视生产厂商之“筋骨脆弱”,却又无力抗衡的现状可见一斑。“而且,虽然加强自主研发的口号一直在喊,但真正践行的企业少之又少,此次平板电视降价大潮提前降临,必将使得国内一些排名靠后的电视生产厂商进行转产、调整,甚至倒闭,”信息家电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谁替消费者“买单”
此番价格提前“跳水”,对于国内电视生产厂商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击”。另外,12月份即将实施的新的电视能效标准,也将给厂商带来新的压力,“因为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在12月份之前将高能耗产品销售出去,”业内专家分析称。
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沈健坦言,“今年的市场形势比去年严峻很多,去年政策拉动下的好业绩,扰乱了企业对今年市场容量的预估水准,对于市场预期乐观,让企业生产计划提前,库存比往年要高”。而正常情况下,厂家如果可以在降价潮来临之间将库存消化完毕,那么销售收入则可以将库存耗费的成本抵消。但此次由于美国的反垄断诉讼引起的全球液晶面板价格普遍下调,使得国内整机电视价格亦随之下降。降价大潮的提前到来,使得各厂商只能降价消化库存,如此一来便造成大面积亏损。
不过,“从某种角度来讲,在品质不变的情况下大幅降价,对于终端的消费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苏宁电器的一位上海负责人说,“最初液晶电视上市时,价格高达一两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确实过高。此后价格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不够‘亲民’,此次大面积大幅度降价,消费者肯定受益最大”。
然而,让国内电视生产厂商的亏损替消费者“买单”,显然不是最好的途径,“如今,像某些国内厂商的盈利,总是通过新品上市时暴利、处理旧产品时亏损的方式维系,这显然是不健康的。”一位业内专家分析道。
跌跌不休,尚淡定否?
热潮已经消退的世界杯,使得“被光芒”的液晶电视一时有些春风得意。
不过,光芒也有黯淡的时候。近日,有关液晶面板价格全线下跌的消息层出不穷:平板彩电市场国内品牌库存积压、液晶面板价格下降导致严重损失,等等市场反馈,让众多电视生产厂商面对这场大调整有些力不从心。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美国,亦纠缠在有关液晶面板的诉讼当中。8月7日,纽约州已针对全球多家液晶面板生产巨头提起反垄断诉讼,指控友达光电、奇美电子、CMO、日立、夏普、东芝、LG、三星等液晶面板生产商操控价值10余年。
就在这场诉讼公布约一周之后,国内电视类液晶面板有关的调查显示,目前较为主流的32寸电视液晶面板价格大幅“跳水”:今年8月份的价格与4月份相比,跌幅约为17%。这个数字让国内的电视生产厂商颇为挠头,这意味着将为之前的库存消化,带来相当大的压力。“跌跌”不休当然不是厂商喜欢看到的结果,但是或许,消费者会喜欢。
有人吃肉,有人喝汤
如果真的是年年亏损,为何还是不见厂商倒闭?因为当每季新产品上市,企业便会以高价出售“狠赚一笔”,等到后期模仿者增多、利润削薄时便转向其他的新产品。
如此“暴利+亏损”的盈利模式并存,循环往复。使得企业一直处于盈利不稳定的状态,这是比较病态的发展模式。比如TCL,去年以来财报呈现较大的起伏,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容易受到外围市场的影响。
但是目前为止,国内的电视生产厂商相对于外资品牌来说,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因为没有核心技术的控制权,液晶面板仍然受制于日韩企业而无法反抗,又缺乏足够的自主研发能力。借用国外新技术的外壳推销自己的产品,到头来核心成果仍旧是他人的。于是造就了如今“别人吃肉,我喝汤”的市场结果。
因此,弥补管理方面的漏洞、增强自主研发的能力,在外观方面增加创新,抵御风险的能力,才不会只“喝汤”,而是真正“吃到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