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降温,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2008年中国通力产业比2007年下滑到-0.4%,近20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其中IC设计业虽然仍实现了4.2%的正增长,但与2007年21.2%的增幅相比,增速也出现大幅下滑。在知名业界人士老杳的文章《2008年中国十家最“囧”IC设计公司》中可以看到,因为前景暗淡、产品研发失败和资金断裂等原因,凯明、鼎芯、凌讯、复旦微纳、上海安凡、北京新岸线、上海龙晶、凤凰微电子、互芯集成、智多微电子等一批业界知名的本地IC设计公司在2008年倒闭、出售和裁员等。作为“中国芯”的优秀代表,率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星微、炬力和展讯的股价都已经从当初IPO的10多美元跌至1美元左右,股价大大跑输同期纳斯达克大市,而且它们的业务发展前景都不太乐观。而在知名的半导体技术媒体网站上,类似《VC投资IC设计业,不如去投洗脚城?》这样的话题成为大家的讨论热点。
2007年后中国IC设计产业收入增长率迅速下降
相应地,经历了2004-2006年的狂热后,VC对中国IC设计产业在2007年后也迅速降温。根据调研机构Thomson Financial的统计,2004年VC对中国IC设计产业的投资总额为3.1亿美元,2005和2006年都约为2.1亿美元,2007和2008年分别为0.79和0.90亿美元,虽然投资数量基本稳定,但单笔投资额大幅下降。而展讯在2007年6月艰难上市,既是信心不足的投资者急于套现,也意味着VC对“中国芯”投资高潮暂告一个段落——一位参与辅导展讯上市的投行人士当时就私下表示,由于成功概率不高和回报不大,VC对本地IC设计产业已经不太关注了。
2007年后VC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降温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加上大量资本(海外VC/民营资本/政府投资)、人才/技术(硅谷海归)、利好政策(各级政府税收/土地/资金支持)涌入,为什么并没有催生出一批做大做强了的中国IC设计公司?在高举自主创新的中国,为什么本地IC设计产业迅速被投资者所抛弃?
如果我们把目光从芯片设计扩大到软件甚至更大范围的中国科技产业,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到目前为止,除了华为和中兴等个别企业外,中国几乎还没有成长出真正世界级的高科技公司,目前几乎所有的中国科技企业都是应用或者市场型的公司,而中国技术型公司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即使华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典范,但任正非也在2007年坦言,“华为奋斗了18年,迄今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因此,我们有必要追问,为什么市场、资本、人才/技术和政策都不缺,但中国就是很难出现真正的高科技公司?
如果仔细分析中国的实际,就会遗憾地发现,中国仍然缺少高科技企业成长的土壤。以芯片和软件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的特怔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因此它需要一大群高技术人才聚集在一起,IC协作进行先进技术研发,并通过在一个大市场获得高额回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与目前以市场山寨化/潜规则化、管理江湖化、知识产权保护缺位为特怔的中国山寨经济模式在根本上是冲突的。
ZFA点评:
大量资本、人才/技术和利好政策的涌入,并没有催生出一批做大做强了的中国IC设计公司。相反,宏观经济危机提前揭开了产业的遮羞布,将一批“裸泳者”拍在沙滩上。“中国芯”降温,暴露了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三大困境:市场山寨化和潜规则化,管理江湖化,知识产权保护缺位。因此,政府和业界更需要一起解决这些基础的产业环境问题,而不是继续“给钱和给政策”。
中发网记者子鸿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