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经济导刊》报道,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陷入了恐慌期,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的中国制造业受冲击较大,这场危机也给高速发展的太阳能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出口方面,世界各国的消费能力减弱,由于政府疲于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国家太阳能补贴政策的未来预期也变得不明朗起来,这对太阳能出口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国内方面,由于房地产交易的低迷,中心城市的太阳能消费也被压抑,无论是中心城市的零售市场还是以开发商主导的工程市场都有疲软趋势。
不过即便如此,相比纺织、电子等对外依赖程度高而直接受到冲击的行业,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在面临的危机相对来说要小一些。眼光敏锐者,更是时刻睁着双眼寻找着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
光伏产业“寒冬”气象
价格急剧下跌:光伏产业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电池片和组件价格急剧下降,再加上欧元汇率的变化,给光伏企业带来的影响是深重的。值得注意的是,光伏产品的价格近20年来一直在下降,只不过是这次金融危机使其下降得更快了一些。对生产企业来说,无疑会摊薄利润,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产能相对过剩:近年来,随着以无锡尚德为代表的具有世界级先进水平光伏企业的崛起,中国的光伏制造能力迅速提升,已成为世界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家。这种发展速度和生产总量,在基本靠政府政策拉动,商业化运行还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再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显然使我国太阳能光伏产能有些相对过剩。
股市骤然变冷:这次金融危机使今年全球金融资产损失高达27万亿美元,新能源产业是重灾区。光伏产业是一高投入、高科技的新兴产业,离开了股市融资,企业将缺乏造血功能和发展活力。光伏产业的股价骤然降低,为今后企业融资和发展带来很大困难。
原料逐步缓和:受这次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已签订合同的2009年多晶硅协议价格平均跌幅达43%。当然,我国近年新上了一大批硅料项目,计划产能达8万吨以上,这也是硅片价格迅速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有关机构预测,到2013年硅料价格将低于每公斤67美元,较当前的中间价下跌67%。这意味着光伏制造成本有望降低,光伏原材料的瓶颈之困也有望缓和。
政策尚待观望:太阳能是一新兴产业,投资大、成本高,起步难,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引导。《可再生能源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还发布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这些扶植政策和措施将大力促进我国太阳能光电产业的发展。但这些政策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能不能如期、如数实施,都需要今后一个时期的观察和思量。
中发网记者子鸿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