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一位经济学家说,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的挤压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价格优势逐步削弱,那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进入低谷,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当部分中西部地区政府正热衷于学习和复制长三角模式时,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官员、学者和企业家认识到长三角制造业潜伏着结构性危机。专家建议,长三角地区必须加快调整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层次,实现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的跨越。
<OEMRONG>长三角地区还称不上世界工厂
南京大学长三角研究中心刘志彪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年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是依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环节,还算不上“国际制造基地”,充其量只能称为“世界的组装车间”。主要原因是:
一是过度依赖加工贸易。一项针对长三角制造业的抽样调查表明,长三角地区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0%以上,其中80%以上从事ST(贴牌加工),只有18.3%的企业做ODM(即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由此反映了长三角加工贸易依然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
二是过度依赖外商投资。上海、江苏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各自出口总额的比重都接近70%。江苏昆山这个县级市每年的引资规模就超过中国整个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总量。
三是过度依赖国际大买家。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企业,除少数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已形成区域性品牌外,绝大部分本土劳动密集型企业都是在低附加价值的环节进行国际代加工。主要的客户订单来源于欧美的品牌商或由其主导的二三级经销商,销售渠道、售后服务、技术标准等都掌握在外商手中。
四是过度依赖进口技术。最新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尽管长三角地区专利申请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是具有核心技术的发明专利寥寥无几,体现产业国际化水准的三方(美国、欧洲、日本)专利不足1%。
成本优势不可能长久
浙江大学一位多年研究长三角问题的专家指出,长三角制造业称雄世界的主要利器是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分工和劳动、土地、资源构成的价格优势,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则是致命的弱点。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在短期内可以带来长三角制造业的繁荣,但是未来发展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今年以来,有长三角经济明星之称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某些衰退迹象。上半年,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不到200亿美元,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以上。浙江台州、温州等地新开工工业项目数也大幅滑坡。这些地区面临的窘境还只是长三角制造业困局的冰山一角。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一位经济学家说,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升、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的挤压下,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价格优势逐步削弱,那些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已进入低谷,有的甚至难以为继。对于这种局面,长三角各地政府也有思想准备,企业更有切身体会。
早些时候,江苏省委副书记任彦申就在江苏科技论坛上说:“现在世界上每4台手提电脑中就有1台是在江苏生产的,每3部数码相机中就有1部产自江苏。在引以为傲的背后是江苏制造业大都处于产业链低端,赚取的只是劳务加工费,以知识产权为标志的高附加值、高利润则被外商获取,同时还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承担巨大的生态代价。”
据苏南的企业反映,江苏DVD生产企业出口1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企业获得的纯利润只有1.5美元。
浙江省近几年也试图改变产业国际分工低下的状况,但成效并不明显。浙江省统计局的有关资料显示,近几年,浙江制造业企业的巨额投资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来源大多采取“拿来主义”的模仿手段。全省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但这些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远远低于全国1.5%的平均水平,更不能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提并论。不少企业也表示,技术壁垒像一堵高墙挡住了长三角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步伐,自有品牌的生存空间不断被跨国企业挤压、吞噬。浙江临海作为中国模具业的集聚地,集中了上千家模具企业。当初,日本企业将其纳入了全球产业链,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技术转移。如今,当临海模具业决定进军高端市场时,却遭到日本企业的"围追堵截",对其进行设计封锁、技术封锁,甚至市场封锁。这样的事例在长三角内比比皆是。
加快产业升级是惟一出路
专家们认为,"凤凰涅后才能重生"。只有拥有大批的专有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战略制高点,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长三角地区必须加快推动产业升级,才有可能避免大起大落的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研究员认为,必须从产业准入标准上下工夫。
应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支持长三角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对一般性制造业,必须从严控制新上项目,严把土地、信贷闸门,在节能、环保、技术、劳动用工、安全生产方面制定和执行比其他地区更严格的市场准入标准,限制加工贸易发展,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落户。
刘志彪教授则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型服务业。2006年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1%,甚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还将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作为产业升级的着力点,显然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从走"低道路"转向走"高道路",就是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营销、售后服务、金融、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给长三角制造"装上大脑"、"安上心脏"、"插上起飞的翅膀",逐步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