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芯片业不惜代价搏杀

   作为资金和技术都相当密集的行业,芯片业在IT业内的重要地位是没有人会怀疑的,它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产业的风向标。2006年芯片业最热的词语,是“双核”和“收购”。曾经作为处理器代名词的“奔腾”隐退,双核处理器正式登上舞台成为主流。而半导体宣布收购A方正,也曾震动业界。2006年芯片业的发展无疑引领了整个行业,2007年,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候,芯片企业的龙头英特尔和AMD不约而同地将目标放在了中国市场。    

   <AMDRONG>价格战的双刃剑

   英特尔2006年的营收是353.82亿美元,净利润为50.44亿美元,与上一年的388.26亿美元营收和86.64亿美元的净利润相比,业绩缩水不少,每股盈利也从2005年的1.40美元下降到0.86美元。这是英特尔公司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但是据Gartner统计,英特尔仍以全球芯片营收总额12%的占有率蝉联全球第一大芯片厂商。

   对AMD来说,2006年56.49亿美元的净营收比起去年同期的58.48亿美元略有下降。运营收入亏损0.47亿美元,在2004和2005年扭转了亏损局面后,这一财年AMD净利润亏损1.66亿美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芯片业的需求出现了危机。近年来消费电子产品大行其道,MP3播放器、多功能移动电话、家庭数字娱乐设备等都成为芯片产业销售增加的发动机。据日本TCL协会调查,2006年12月,全球芯片制造设备销量比去年增加了27.7%,总销售额达到404.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

   造成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芯片的价格下降。2004年芯片业迎来了一片繁荣景象,而当时Gartner曾预测,由于投资过度,产能过剩,2006年的芯片价格将严重下滑。事实证明,它言中了。

   业内两大巨头英特尔和AMD的竞争,无疑也是造成芯片价格下滑的原因。为了迎接酷睿双核处理器,2006年,英特尔首先持起降价利剑。7月,英特尔调低CPU售价,将桌面处理器产品价格降低了超过60%。随之而来的是AMD的单核和双核速龙处理器价格的下降,降价幅度最大达到50%。

   两个强者的比拼以降价拉开序幕,从而也就拖累了它们的利润率。2006年9月,英特尔宣布在未来1年内裁员1万余人,用来节省成本。

   英特尔:有技术才有市场

   成本的压缩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英特尔CEO欧德宁称,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英特尔必须恢复过去在生产奔腾系列芯片时较快的开发习惯。

   2006年是英特尔推出行业领先产品最多的一年。英特尔酷睿2双核处理器和至强处理器成为2006年芯片业的亮点。2006年11月,英特尔面向主流服务器、工作站和高端台式电脑的全球首款四核处理器的推出再度吸引了全球的视线。在制造工艺和产能上,英特尔利用其全面投产的3家65纳米制程工厂优势来满足全球产品需要,并成功展示了下一代45纳米制程工艺。事实上,正是这些领先产品让英特尔在2006年第四季度收获颇丰。

   当前,用于消费电子、移动电话和苹果iPod音乐播放器的闪存芯片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2006年,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正式亮相并推出50纳米NAND闪存芯片。

   这也意味着,降价并不是竞争的主旨。当英特尔在45纳米时代领跑的时候,AMD必须紧跟英特尔的脚步,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能力。

   AMD:一个好汉三个帮

   芯片业的发展,离不开PC制造业的支持。2006年,AMD显出了昂扬的斗志,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同盟战略屡屡奏效。

   早在2005年,AMD就对戴尔表示了心意。作为英特尔的铁杆盟友,戴尔并不是轻易就会移情别恋的,但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时,戴尔也认识到了在竞争中获利的好处。2006年5月,戴尔宣布与AMD结盟,在新款服务器中采用AMD皓龙芯片。戴尔的直销模式加上AMD处理器的价格优势,不仅能帮助戴尔摆脱PC消费市场的尴尬局面,也能增加AMD的市场份额。消息传出,AMD的股价应声上扬13%。在和戴尔结盟后的“蜜月”期,AMD获得了大量订单,笔记本电脑芯片销量同比增长76%,当季销量比上一季度增长41%。

   和戴尔牵手后不久,AMD又将ATI拥入怀中。消息一出,业界震惊。购买ATI的芯片组,不仅可以使AMD占有更多的客户和市场,更可以弥补技术上和英特尔的差距,走上平台化策略的道路。

   中国市场是关键

   和英特尔相比,AMD的挑战显得富有勇气。收购ATI固然是AMD战略中一道亮丽的色彩,但是也给投资者带来了担忧。利润的下降,以及为收购ATI付出的巨额资金,让AMD付出了不小代价。过去一年中,AMD的股价下降了60%。到2006年底,AMD债务中有22亿美元是收购ATI产生的。

   “2007年,价格战将不再是市场竞争的主流。由于芯片库存的增加和竞争的存在,双方仍然会采取降价行为,但是资源投放才是竞争的核心。”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曹然说。
 
   英特尔和AMD都看到了产能的扩展和资源投放的重要性。但是,这是更为残酷的凭实力说话的大规模竞争,对AMD来说将是个巨大的挑战。也许收购ATI能够让AMD在未来实力倍增,AMD如何和英特尔周旋还值得我们拭目以待。而很明显,双方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

   亚太市场是英特尔的主要收入来源,2006年,其在亚太市场的销售收入达到174.77亿美元,占全部营收的49%。而亚太市场的中心是中国。2006年12月,英特尔正式成立中国区,这是英特尔20年来首次成立新大区。中国区和亚太区、美洲区、日本区和欧洲区平起平坐,更加方便其从全球向中国市场直接投放资源。

   对AMD来说,中国市场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4年,AMD大中华区成立,就在这一年,AMD和中国PC龙头联想合作,成为AMD在中国市场的转折点。AMD的市场策略吸引了不止联想一个盟友,七喜和ST近期也宣布和AMD合作并推出新品。据IDC公司分析,英特尔芯片支持的笔记本电脑占据了整个笔记本电脑市场的92%,AMD占7.5%。但是,在中国,台式电脑几乎占个人电脑总销量的2/3。由于与联想、TI等公司展开合作,AMD几乎占据了30%的台式电脑芯片市场。

   面对对手,英特尔采取了大手笔的行动。3月底,英特尔在大连投资25亿美元兴建新厂。这在英特尔的全球战略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在中国建厂,将生产和销售市场直接联系起来,英特尔芯片的运输成本、渠道成本和工资成本无疑将大大降低。
 
   “中国未来将是世界最大的IT市场。”欧德宁说。抓住中国积极发展东北工业基地的机会在大连建厂,自然赢得了中国政府的好感和信任。在信息化浪潮方兴未艾的中国,下一步,欧德宁期望的自然是随着这份信任而来的源源订单。

   “这也是分散投资风险的需要。”曹然说。相对于其他有动荡、或竞争激烈的市场来说,中国市场是稳定、安全的选择。  

(源自:中国计算机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