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器件交易网-中发网全新升级平台
关注我们:
首页 > 行情中心 > 正文

国内缺乏提纯技术 太阳能企业求解

    施正荣无暇观赏纽约港入口处的自由女神像。这位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的掌门,在公司登陆纽交所的第二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往美国当地的一家硅材料公司。

    “上市融到的钱,大部分放在了硅材料的采购上。”他说。

    路演时,投资者们问到最多的问题是,明年的原材料落实了没有?

    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太阳能科技”)总经理袁晓跟记者说起这个话题时,有些激动:“海外企业垄断了光伏电池原材料——多晶硅95%以上的市场,我们如果不能突破技术瓶颈,产能扩容和销售增长都谈不上了。”

<半导体RONG>    海外企业垄断高纯多晶硅

    无锡尚德、太阳能科技、河北的天威英利等公司主业皆为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

    所谓“光伏电池”,就是利用光电转换原理,使太阳的辐射光通过伏特物质转变为电能。这种光电转换过程,通常也被称做“光生洛阳效应”。光伏电池属于半导体产业中产品的一种。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制造链为:石英砂——多晶硅——切割变为硅片(或者变为单晶硅)——电池以及电池组件(单个电池片无法发电),再将组件组合,最后安装在工程项目上用于发电。

    跨国公司垄断的产品,恰恰就是多晶硅。全球的七大公司,几乎控制了所有的高纯度多晶硅销售和制造,他们既不合作、也不合资,技术完全封闭。

    世界第二大多晶硅制造商——瓦克公司首席运营官Dr. Rudolf Staudigl 告诉《第一财经日报》,目前公司针对的主要市场还是在欧洲和美国,生产线则集中在德国。“中国是未来的潜力市场,但现在还不具备将生产项目落地中国的条件。”

    “2006年,公司已经解决了50%的多晶硅原材料,全部从日本进口。”袁晓说。

    根据无锡尚德的纽交所路演资料,公司2006年的原材料已落实了135万兆瓦的硅品。其中向两家大型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共采购55万兆瓦,其他原材料则从各地搜寻。

    今年,全球的多晶硅总量为3.6万吨,国内需求约为2000吨。仅无锡尚德和天威英利的需求就达到1000吨左右。

    2004年至今,多晶硅片的价格一直扶摇直上。“原先32美元一公斤的硅片,今年已在国际市场上卖到了50美元,供应国内的某些硅产品还攀升到了70美元。”宁波立立电子有限公司市场部一位人士心急如焚。该公司需要购买多晶硅制造成单晶硅。

    而据袁晓介绍,因为上游多晶硅供应的紧张,作为产业链中的一环,太阳能电池的制造设备之一——单晶硅炉70%的产能都处于闲置状态。

    多晶硅缘何紧张?

    目前,世界知名的几大多晶硅厂商H emlock Semiconductor公司、德国瓦克公司、MEMC、三菱材料等正在扩充产能。而制造能力为3000吨的多晶硅公司AsiMi公司一宣布停产,多晶硅价格在当月就暴涨了5%。至2008年,这些公司的产品都已售罄。

    为何多晶硅如此紧张?是否是太阳能电池板行业年增30%所造成的呢?

    原因实际上没有那么简单。另一多晶硅使用者——集成电路(下称“ST”)的生产企业,抢占了大部分的上游资源,造成价格的上扬。

    宁波立立电子上述人士称,IC所需要99.999%的高纯多晶硅,而太阳能电池生产商多年来都在使用IC公司淘汰下来的多晶硅次品。这些淘汰下来的多晶硅购进,已经占了公司总成本的50%。“这两年,IC厂商将未来的一些多晶硅材料都已消耗殆尽了。”袁晓的话里透着些许无奈。

    对于太阳能电池的制造企业而言,纯度高并非不好,关键是采购成本实在过高。太阳能电池发电的成本与传统的煤炭发电成本比,目前太阳能发电的上网电价则约为3.5元/千瓦时,是普通发电机组上网电价的10倍左右。

    IC公司的硅片对芯片的产出比高达1:50;与之相反,1美元的多晶硅,能够制造出2美元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中间增值仅为1美元。

    IC产业对硅片的消耗能力相当高,它追求的是性能和合格率,不在乎原材料价格。即便材料翻价格两倍,IC公司都可以消化。作为多晶硅的主要吸纳者,未来国际市场的多晶硅价格还将持续上扬。

    所以,在无法打破市场格局的前提下,除非IC产业出现大的滑坡,否则太阳能多晶硅的成本就没有下降的空间。

    国内缺乏多晶硅提纯技术

    “对太阳能光伏电池来说,最重要的是将多晶硅的制造成本降低。包括材料的提纯以及后续的加工能力。”袁晓说。

    事实上,多晶硅的上游原材料石英砂在我国并不缺乏。不少海外的多晶硅公司都从中国直接采购。但中国企业对于硅的提纯技术,一直毫无进展。上世纪90年代,国内有40多家小型公司都在研究多晶硅技术,但就是没有一家公司可以承担大型的多晶硅生产。

    袁晓分析,一个1000吨左右的多晶硅生产线,就如同一个中型的现代石化公司,工程设计复杂。而中国的多晶硅产业,就好比上世纪70年代末的国内钢铁业。“中国有两千多年的炼钢技术,但当时谁来建设宝钢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呢?没有人!”

    行内人士分析,缺乏技术,还由于国内对于这个产业的集体失语。有些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企业,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整个太阳能电池的市场需求会达到30%甚至更快。

    部分下游企业在今年才开始融资或者投建新项目,让上游多晶硅公司坐收渔利。多晶硅并非是类似石油的资源性产品,但技术一旦形成垄断,国内企业就无所适从。

    技术突破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多晶硅项目组负责人严教授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多晶硅技术有两类:硅烷法和三氯氢硅还原法。如果能够这两类技术有重大突破,那么中国光伏电池的产量将会进一步增长。

    现在,国内已有两家企业初探多晶硅生产。“河南IC的中硅高科公司已在11月投产了300吨多晶硅。该公司的一部分产品给某IC公司,另一部分给无锡尚德。”严教授说。

    无锡尚德董事长施正荣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也表示,“上游原材料的技术研发,也将是公司的核心攻关项目之一。”

    目前,上海太阳能科技正在组建“太阳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晓表示,该中心将用2年的时间进行多晶硅的技术突破。

    一旦突破技术障碍,原材料成本将直线下降。太阳能科技也可委托其他企业为其生产多晶硅。严教授表示,由于生产多晶硅的电价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40%,因此偏远地区更适合投产这类项目。

(源自:第一财经日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